

记者实地探访一家零食铺,在消费时发现,该店铺存在商品标价不明晰、计量单位不统一等问题。

一家服装店的价格标识,"99 件 " 旁边是手写的 " 起 " 字。
□大河报 · 豫视频记者 杜倩雯 陈甜甜 杨晓屹 文图
"11.9 元 /50 克的话梅,你是否会购买?"
" 看见 11.9 元的单价,觉得还是可以尝一尝。" 已工作两年的刘维表示。
" 那标价为 119 元 / 斤的话梅,你还会购买吗?"
刘维不假思索地回答:" 太贵了!不会。"
当记者告诉刘维两者只是标价计量单位不同,但实际价格相同时,刘维直呼:" 这购买时不动动脑子,很容易被商家‘套路’啊!"
在 "3 · 15" 来临之际,大河报 · 豫视频看见记者实地探访了一家在网络上被冠以 " 价格刺客 " 的零食铺子,其主要售卖各类果干、肉脯、软糖等受年轻人青睐的零食。
在记者消费时发现,该店铺存在商品标价不明晰、计量单位不统一、标签公布不及时等问题。
在随后街采时,记者发现许多消费者会不约而同跳入这些消费陷阱中,而他们也对记者吐槽,自己不仅遭遇过 " 零食刺客 ",还常常被 " 水果刺客 "" 美甲刺客 "" 理发刺客 "" 贴膜刺客 " 等刺伤。
此外,也有不少消费者向记者表示,即使在结账时发现自己 " 被刺一刀 ",但因为爱面子、孩子闹着要等诸多因素,还是会扫码结账,默默吃下哑巴亏。
无处不在的 " 价格刺客 "
从 " 雪糕刺客 " 一词爆火后,各类 " 价格刺客 " 也逐渐浮跃于消费者的视野中。
1600 元一斤的天价话梅、466 元 6 颗软糖、68 元一根雪糕、128 元一个橙子 …… 举不胜举的 " 价格刺客 " 给消费者的购物热情泼上了一盆又一盆冷水。
2023 年 1 月 30 日,中消协联合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公布了 "2022 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 "," 价格刺客 " 一词居于首位。在相关词条下,网友纷纷吐槽自己被 " 刺伤 " 的经历。
" 我和朋友去野餐,在商场里的零食铺子买了几片芒果干,就收了我三百多元。"" 我去做美甲,说着做最简单的款式,结果结账告诉我加了钻和甲片,收了我两百元。"" 我去给手机贴膜,看着标价 10 元,结果结账时收了 180 元,原来标价 10 元的后面,还有一个小字‘起’。"…… 商家的消费套路数不胜数,消费者 " 被刺 " 经历层出不穷。
网友把价格虚高的 " 普通商品 " 冠以 " 刺客 " 之名,既是对商品物非所值的讽刺,也流露出消费者在消费时对商家未明码标价、计量单位不统一、价签有误导性等问题的不满情绪。
2022 年 7 月,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《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》明确要求,经营者应当以显著方式进行明码标价,明确标示价格所对应的商品或者服务。
爱面子吞下哑巴亏
除了商家在价签设计上存在 " 小心思 ",以计量单位不统一、标价不明晰等手段误导消费者,消费者被 " 刺 " 还躲不过一些内在因素。
记者随机街采二十余位消费者发现,百分之八十的消费者即使在结账时发现商品价格远远高于预期,也会因为爱面子、孩子闹着要、女朋友在身边等原因买单。
" 有一次在旅行途中,孩子非闹着要小恐龙玩具,当时商品没有标价,我想着再贵也就一两百,但拿去结账时才得知要五百多元。" 张红梅说,在得知玩具的价格过高时,她就决定不付款,结果孩子又哭又闹,她只能硬着头皮买单。
张一山说:" 和女朋友在一起时,我会为了面子买下物品,但不会再踏足这个店铺第二次。" 张一山认为,其实消费者每次被坑的数额都不算很大,所以多数人都会吃下这个哑巴亏,也不会想着去投诉维权,但这只会打击消费者的积极性。
事实上,许多消费者都在网络上发表过自己被 " 价格刺客 " 刺伤的经历,但登上热搜,获得全国关注的仅仅冰山一角,问题得到解决的更是九牛一毛。
近期登上微博热搜的 " 女子遇糖果刺客,6 块糖卖 466 元 " 一事,和记者实地探访其他零食铺子,发现话梅标价 11.9 元 /50 克的情况相似。上述热搜事件在网络上发酵以后,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,据悉,该涉事店铺已于日前将糖果 12.8 元 /50 克的标价改为 128 元 / 斤。
消费者的避坑指南
" 虽然‘价格刺客’让消费者气愤不已,但商家这些行为并不能简单被定义为违法行为。"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王瑜然律师表示,目前我国法律上并没有关于商品溢价或者降价标准的固定规范,大多数时候,商家都可以自由定价。只有违反价格法第十四条的规定,相互串通,操纵市场价格,或者捏造、散布涨价信息,哄抬价格恶意倾销,推动商品价格过高上涨或下降,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营秩序,严重损害国家利益、其他经营者以及消费者合法权益的,又或者违反价格法第十八条的规定,不遵守政府指导定价标准的,才会受到处罚。
此外,王瑜然律师表示,若是消费者出于爱面子或自己疏忽结了账,这就说明交易完成、买卖合同就已履行完毕,若消费者之后再要求退款,相当于是行使合同解除权,商家是有理由拒绝的," 作为消费者,我们还是要勇于向物非所值的商品说‘ NO ’!不要因为面子而硬着头皮结账,得不偿失。"
王律师还表示,如果在交易过程中遇到商家强制交易的情况,可以报警求助,如果有证据证明商家没有进行明码标价或者商家有诱导、强迫交易等行为,即便已经完成交易,依然可以拨打 12315 进行投诉。
在记者街采时,有许多消费者分享自己的避坑指南,职场人刘维表示:" 我们一定要学会‘厚脸皮’,多问问商品价格,不要因为面子付款。消费前也要多查查网上对该店铺的评价,不要别人跳过的坑,你再跳一遍。"